1520年4月6日晚10点过后不久,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去世,年仅37岁。在当时罗马教皇的宫廷中,有许多深受打击的人解读了他的死讯,其中一些抓住了这一日期的特殊含义(这一天是耶稣受难日),认为如同耶稣受难,诸神也深感悲痛,导致梵蒂冈宫殿的墙壁破裂。
在拉斐尔的葬礼上,他的遗体躺在他最后一幅作品《主显圣容》(The Transfiguration )下的灵柩之上时,也被拿来与耶稣联系。画面中的耶稣带着神圣之光从黑暗中升起,吊唁者一定感觉这是艺术家本人的写照,拉斐尔与神的相似特征在他的一生中曾被人评论。按照其生前意愿,拉斐尔的遗体被埋葬在万神殿,此地也成为罗马最具象征意义的共鸣空间。
在拉斐尔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对他的崇拜不断增长,他的艺术在欧洲各地的学院得到推广,并得到安格尔级别的画家虔诚地拥护。1833年9月,拉斐尔坟墓在隆重的仪式下被打开。
据目睹这一事件的建筑师卡洛·法尔科尼尔(Carlo Falconieri)说,整个罗马都在谈论此事。如同参观一场盛况空前的展览,公众可以购买参观票赴万神殿瞻仰拉斐尔的遗骸,在重新埋葬前的六天时间中,有超过3000人排队参观安放在玻璃柜中的“展品”。
16世纪中期,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描述了正统观点中的拉斐尔,他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性情甜美,如同天使一般。尽管这种刻画具有文学修辞的意味,但其中肯定包含着真实的成分。拉斐尔的父亲乔瓦尼·桑蒂(Giovanni Santi)是乌尔比诺公爵(Duke of Urbino)的宫廷艺术家,他曾把将儿时的拉斐尔画成一个站在圣母和圣婴边的天使。1504年,拉斐尔早期的赞助人在给佛罗伦萨共和国(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国家,1115 年-1532 年)元首的介绍信中称赞他的绅士风度(虽然这封信的真实性曾遭到质疑,但如今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几年后,拉斐尔在罗马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名声带来了订单和日复一日地工作,即便如此,他依旧保持着风度——至少在被激怒之前:一叠持续三年多的通信记录了费拉拉公爵阿方索·德斯特(Alfonso d’este)为了得到拉斐尔早前许诺给他的一幅画而不懈努力,却最终徒劳无功。公爵的代理人一次次地提醒拉斐尔履行画家的职责。但收到的回复却是令人生厌的谦逊而空洞。最终,表面的顺从也无法维持,拉斐尔越来越恼火,他干脆躲开了这个不受欢迎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