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名言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可是,你知道这句话是形容谁的吗?不是罗兰的灵魂导师贝多芬,也不是他“最好的朋友”列夫·托尔斯泰,而是文艺复兴三杰中的雕塑之星——米开朗基罗。
米氏是何许人也?相信毋需我多言,大家都对这位艺术巨星有所了解。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 89 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 70 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自称为“雕塑家”而非“画家”,因此,纵使有《创世纪》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作,因篇幅所限,在这里我们仍然仅讨论他伟大的雕塑作品而不谈他的画作。让我们从他最经典的三个雕塑作品中,感受他艺术和人生中的冲突对比吧。
美是一种呼吸,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胜利者》
在佛罗伦萨国家美术馆中,有一座被米开朗基罗称为《胜利者》的大理石雕像。
这是一个裸露的青年,他有着流畅健美的躯体,额上覆盖着卷曲的发。他的膝盖紧紧压迫着一个囚犯的后背,囚犯身体低伏着,头伸向前面,宛如一头牛。可是胜利者并不注视他,即在他的拳头将要击下去的一刹那,他停住了,满是沉郁之感的嘴巴和犹豫的目光转向别处去了。手臂折转去向着肩头,身体向后仰着。
他不再要胜利,而是厌恶胜利。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米开朗琪罗的挚友想要把它安置在米开朗琪罗墓前——它即是米开朗基罗自己,即是他生命的象征。
《大卫像》
其实这型体本来就存在于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
——米开朗基罗
大卫的故事取材于圣经《旧约》,牧羊少年大卫未穿战袍,运用投石机射杀了巨人歌利亚,保护了自己的家乡和同胞。米开朗基罗描绘的正是战斗前的大卫。
俊美的少年全身赤裸,在观众面前落落地直立着。他左手握着投石器,举到了齐肩处;右手垂在体侧,紧紧捏着准备攻击的石块。他身体舒展,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腿微微岔开,显得宁静自然。
与他轻松的姿态不同,大卫颈部肌肉隆起,双眉紧锁,眼神怒视着敌人,面色紧张。他面色的戒备和肢体的放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已做好战斗的准备,但还未踏上战场。
《摩西像》
“摩西塑像艺术效果的巨大秘密就在于人物内心的烈火和外在姿态的冷静两者之间的艺术对比。”
摩西是《圣经》中希伯来人的领袖,他带领希伯来人由埃及迁徙到巴基斯坦,解脱了他们的奴隶生活。《摩西十诫》是他与上帝的约定,“摩西分海”是他为犹太民族创造的神话。
青年的摩西虽然坐在那里,可他肌肉强健的形体中蕴藏着巨大的内在力量和无比的紧张感。他的头威严地昂着;怒目圆睁,射出火焰一般炽热的光;胡须如同海浪般弯弯曲曲地覆盖在前胸上,显出不凡的气度。
这位强大的希伯来领袖虽然外表是静止的,但他的目光足以震撼一切,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鲜明地体现了米开朗基罗令人望而生畏的风格。
艺术到人生
艺术的对比在米氏的作品中是时时处处存在的,胜利与失败,放松与警戒,炽热与平静……这正如他本人的生命精神——他既被尤利乌斯二世称为“可怕的人”,又被瓦萨里称为“谨慎者”;他瞧不起在亲王面前奴颜婢膝的人们,自己却又在亲王面前显得怯懦;当他面对教皇与贵族时,他显得懦弱可怜,可当他面对真正不可违抗的命运与如古希腊悲剧般命中注定的病痛时,他又是那样伟大!
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认为艺术不等于科学,而是“人的创作”。他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