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的遗嘱是按照其岳父的要求,在马克·安东尼的家中启封宣读的。这份遗嘱是在前一年的9月13日立下的,并一直保存在维斯塔贞女祭司长手上。在这份遗嘱中,恺撒指定自己姐姐的三个孙子为自己的继承人:给屋大维四分之三的财产,其余四分之一由鲁基乌斯·皮那留斯和克文图斯·佩蒂尤斯分享;为自己可能出世的孩子指定监护人,其中几个竟是参与阴谋的凶手;还指定屋大维为自己的家庭成员,将自己的名字传给他,并规定德基摩斯·布鲁图斯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此外,他还把台伯河的花园留给人民公用,并赠予每个公民300塞斯特尔提乌斯。
阴谋刺杀他的人们,几乎没有谁在他死后活过3年的。所有人都被判有罪,并以不同方式死于非命:一部分人死于海难,一部分人死于屋大维和其他恺撒部将随后发动的战争,有些用刺杀恺撒的同一把匕首自杀。
有一派历史学家怀疑恺撒死法的戏剧性,是由他自己设计的。确切的说,他知道这场政治谋杀,但恺撒选择主动配合所有的事。并在刺杀行动之后,由马克·安东尼宣读自己的遗嘱,将自己台伯河的私人花园送给罗马人做为公园,并且每位罗马人可以获得300赛斯特尔提乌斯。根据现代医学对恺撒遗留下来的医学报告分析,他当时已经患有颞叶性癫痫症,发作时行动不受控制、大小便失禁。或许对于恺撒来说,得这样的病,他选择替他的继承人屋大维铺路,并将自己的名“恺撒”赐予屋大维。
恺撒遇刺时55岁,死后被按照法令列入众神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儒略”。2012年10月,西班牙考古学家宣布,于罗马发现奥古斯都在恺撒遭刺地点树立的混凝土柱子。
“Et tu, Brute?”是一句拉丁语名言。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凯撒临死前对刺杀自己的养子布鲁图说的最后一句话,中文一般译作“还有你吗,布鲁图?”或者“吾儿,亦有汝焉?”。“布鲁图”(Brute)是“布鲁图斯”(Brutus)的古拉丁语呼唤格变体。这句话被广泛用于西方文学作品中,代表背叛最亲近的人。公元前44年3月15日也一天后来也被称为“弑父日(拉丁语:Idus Martiae)”。
这句话有许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就是“Et tu, Brute?”,出自莎士比亚的剧作《恺撒大帝》中恺撒角色的最后一句台词“Et tu, Brute? Then fall, Caesar”(还有你吗,布鲁图?那就倒下吧,恺撒!)。莎士比亚特意保留了这句拉丁语原话,使剧作更加真实和震撼。
莎士比亚的版本明显是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恺撒的遗言是用希腊语说出的“καὶ σὺ τέκνον;”(音译为“Kai su, teknon?”,中文意为“还有你吗,我的儿子?”或译“吾儿,亦有汝焉?”)。但是,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中却提到,恺撒死前一句话都没说过,当他看见布鲁图也是同谋者之一时,他将长袍的袖子抬往脸前(以遮住自己双眼)。
在一些其它语言版本中,更多的是苏东尼斯版的拉丁化版本——即“tu quoque, fili mi?”。这个版本亦被记载在一本18世纪的古罗马历史著作《名人传》(De Viris Illustribus)中,在很长时间内是拉丁语学生使用的标准原句版本。恺撒的遗言没有谁会真正知道,遗言的内容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课题。
近来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恺撒真的说了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其实是一句诅咒与威胁,也就是说“et tu, brute!”。其中一种理论是,καὶ σὺ τέκνον是从希腊传来罗马的一句格言的前几个字,全句意为:“吾儿,你也终究会尝到权力的滋味的。”恺撒只需借用开头几个字,就足以对布鲁图预言,他未来也将会遭到同样的惨死。也有类似的看法将这句话解读成“下一个就轮到你了!”或者“你也下地狱去吧,小子!”。没想到凯撒的这句话一语成谶。
布鲁图斯向罗马群众说明行刺凯撒的动机,他曾留下一句名言:“我爱凯撒,我更爱罗马”。行刺凯撒事件逐渐导致罗马的内战,布鲁图斯在公元前42年的腓立比战役败给了安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