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迹

走进神秘的梵蒂冈

       建筑上“祈祷小堂”(Cappella)这专有名词,源自拉丁文,是一座没有神职人员常驻,一般依附在一栋建筑物裡的私人隐蔽祈祷处。这种祈祷小堂,可以附属在教堂、宫殿、城堡、皇宫、别墅、学校、医院和墓地等,甚至监狱中,或独立建在路边。

 

       罗马圣若望区(San Giovanni in Laterano)的“圣阶”(Scala Santa)内有世界最神圣的“至圣小堂”(Sancta Sanctorum)、梵蒂冈的“西斯汀小堂”(Cappella Sistina)、温莎城堡的“圣乔治小堂”(Saint George's Chapel del castello diWindsor),以及西西里岛巴勒莫市的“帕拉提那小堂”(Cappella Palatina a Palermo)等,都是世界极富盛名的“祈祷小堂”。

 

1

 

       正因为小堂是属于个人祈祷的地方,随著每位教宗品味不同,在这百年历史的梵蒂冈使徒宫里,亦有不少世界知名的教宗祈祷小堂:最古老的是教宗尼阁五世(Nicola V)委託建造,由当时著名意大利画家安杰利科修士(Beato Angelico)绘製完成的“尼克利纳小堂”(Cappella Niccolina)。28年后,教宗思道四世(Sisto IV)也建造了后来闻名于世的西斯汀小堂。1537年,教宗保禄三世(PaoloIII)下令修建“保利那小堂”(Cappella Paolina),内部的绘製承袭“西斯汀小堂”,大多是由米开朗基罗完成。

 

       文艺复兴时期,教宗思道五世(Sisto V)扩建整座宫殿,原来的住所成了今天的博物馆。而教宗寓所从此搬移至现今圣伯多禄教堂右侧的建筑裡,又称之为“思道五世宫”(Palazzodi Sisto V)。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o VIII)在此宫殿2楼寓所中,以其名建造了一座小堂。

 

       1903年教宗圣碧岳十世(Pio X )将寓所搬到了3楼,并修建了一座其专属小堂,自此之后,这裡成为历任教宗的祈祷小堂,一直到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为止,被称之为“教宗私人小堂”(Cappella privata del Papa)。

 

2

 

       现任教宗方济各在上任后,选择不住在历任教宗居住之使徒宫,而选择居住在梵蒂冈为神职人员准备的旅馆——圣玛尔大之家(Casao Residenza di Santa Marta),因此,他每天祈祷、举行弥撒的地方,也就近改在目前住所的小堂。除了西斯汀、尼克利纳和乌尔班八世小堂隶属梵蒂冈博物馆掌管,供游客参观,其他小堂均不对外开放。

 

       使徒宫内有一座名为“救主之母祈祷小堂”(Cappella Redemptoris Mater),是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Giovanni Paolo II)晋铎50周年的礼物,从1996年开始建造,历时3年,于1999年完工。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认为该小堂是东西方教会的结合,其价值就是在教宗所在地实现“普世教会合一运动”(Ecumenismo)。这裡是教宗方济各每年四旬期和将临期听道之处。整个小堂由两位艺术家共同完成,包含4面牆壁和穹顶。

 

3

 

       教宗方济各说:“艺术不但可以创造美丽的见证,也是传播福音的工具,透过美学,教会在对神的启示作诠释。”小堂虽小,却传达圣神的伟大,在此可以透过心灵来体会“美”,进而使我们的精神与主相契合,艺术的美是不需用语言文字来表达,透过我们的灵魂之窗──眼睛,即可达到心领神会,信仰使艺术活化,更与艺术融为一体。小堂祭台后牆是俄罗斯东正教艺术家寇尔诺克侯夫(Alexander Kornoukhov)以传统的拜占庭风格拼镶出《耶路撒冷的天空》(Gerusalemme celeste),其馀则是由来自斯洛维尼亚(Slovenia)的鲁普尼克神父(MarkoIvan Rupnik)带领4位工作伙伴,花了22个月的时间,不分昼夜完成。以“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生于世”、“被钉死于十字架后复活升天”、“在世界末日时将再降临于世”3种主题镶嵌出极具现代风格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