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确实是一个和蔼可亲、善于交际的人,并且受到许多朋友、同伴和追随者由衷地喜欢和爱戴。与此同时,他野心勃勃、争强好胜、爱搞阴谋,在一心一意爬上顶峰的过程中,有时还冷酷无情——性格中与过往“人设”不同的、不吸引人的方面,最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说一些早期的轶事是可信的,从中可以发现拉斐尔不爱开玩笑,却带着敏捷的机智和诙谐的幽默感。
虽然他与一位红衣主教的侄女订婚很久,却成功避开了婚姻。与此同时,他又为自己两个门徒精心安排联姻,建立了工作室之外更密切的家族关系。他获得了巨额财富,使之投资房地产,并借钱给朋友和熟人。尽管他的劳动报酬丰厚,但在当时的记录中,也有一些可疑、阴暗交易的迹象。
在拉斐尔逝世500周年之际,重新筛查他生前的文件和其他证据,以便将更复杂的拉斐尔拼凑“复活”,整个工作从他在万神殿的遗骨开始:
1833年,拉斐尔遗体的挖掘工作源于罗马圣卢卡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该学院拥有一个长久以来被视为“画家之王”的头骨。1781年歌德(Goethe)在罗马见过这个备受尊敬的“圣物”,将其比作“精美抛光的贝壳”。“画家之王”头骨翻模了多个石膏模型(歌德自己也有一个),在伦敦的一个受到了严格的颅相学分析。
1820年代,颅相学学会主席威廉·斯科特(William Scott)在一次演讲中介绍了调查的结果。他依据“画家之王”的头骨绘制了拉斐尔头颅的形状和大小,并与他的性格和天赋相关联。然而,这项研究因为头骨本身遭到了质疑,对头骨是否属于拉斐尔的持续怀疑也促成了19世纪拉斐尔陵墓的开放。
如果说拉斐尔的遗骸让人想象他肉体的复活,却为什么对居住其中的灵魂只字不提?这或许因为他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片段已经在早期资料中被保存了下来。在对拉斐尔职业生涯轨迹的粗略调查表明,在他在和蔼可亲之外,也有野心和坚定的抱负。在翁布里亚(Umbria),拉斐尔超越了其他对手,完美地模仿了他的老师、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画家彼得罗·佩鲁吉诺 (Pietro Perugino,约1446-1523年),但在搬到佛罗伦萨见识了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的创新后他立马更新自己的风格,留下困惑的佩鲁吉诺无奈于自己的过时。在佛罗伦萨,他的友善打开了封闭的艺术圈和富裕的赞助人之间的隔阂。但他在佛罗伦萨的好友,建筑师巴乔·德·阿格诺(Baccio d'Agnolo)后来却将拉斐尔视为“主要敌人”,其中原因之一是拉斐尔长期不在佛罗伦萨,却空降参加了圣洛伦佐教堂外立面的设计方案竞赛。
1508年,拉斐尔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Pope Julius II)召回罗马,参与梵蒂冈宫内壁画的创作,在他到来之前,其他画家已经开始了创作,但由于拉斐尔异常出色的工作,导致已经在此从事创作的画家被解雇。在这期间,拉斐尔画下了《圣礼的争辩》、《雅典学院》等代表文艺复兴时代的经典作品,而梵蒂冈宫内的君士坦丁大厅、伊利奥多罗厅、签字厅和博尔戈火灾厅在后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拉斐尔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