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早期的作品和佩鲁吉诺的非常相似。人们一直认为后者那幅《有圣母、圣约翰、圣哲罗姆和抹大拉的圣马利亚的基督受难图》出自拉斐尔之手,直到后来证明这幅画是1497年佩鲁吉诺为圣吉米尼阿诺教堂所作(那时拉斐尔只有14岁)——它无疑是佩鲁吉诺的:感情平和,虔敬胜于激倩。
关于这件表现静默信仰的作品,有趣的是,画家对他所描绘的这一切并不相信。正如瓦萨里所说,佩鲁吉诺是无神论者。他画为人接受的东西,而非他认为真实的东西。或许这正是这幅画缺乏真正的感染力的原因。
拉斐尔二十几岁创作的小画《圣乔治与龙》仍有佩鲁吉诺温文的影子。那位跪在一旁祈祷的小公主很有佩鲁吉诺的味道。而武士和他灵异的坐骑那如火的激情、恶龙的活灵活现,却是佩鲁吉诺画不出的;连马尾巴都令人振奋,圣徒的披风则因纵马前刺而飘舞开来。
1504 - 1508年拉斐尔在佛罗伦萨的首次逗留意义非凡。那时,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也正在佛罗伦萨。拉斐尔从他们、尤其是达•芬奇那里学到了新的技法,作品越发富于活力。《小考佩尔圣母》(即《圣母子》)等作品中似乎有达•芬奇的影子——柔和的轮廓、完美的平衡。圣母面带笑意,心思全在圣子,仿佛在默祷;圣子和母亲一起显得自在无忌:目光朦胧而专注,神情十分恬美——都具有达·芬奇的内在灵性,只是更形确定,失去了神秘感。端坐的圣母子背后是宁静的乡村景色,山坡上坐落着一座教堂。
拉斐尔多次描绘圣母子,每一幅都充满柔和优雅的亲密感,而《阿尔巴圣母》又迸发着米开朗琪罗式的英雄主义:人物精彩地组织在圆形构图中,温情如故,却又雄浑凝重。渐强的激情在马利亚充满关切的面部达到高潮。世界以三人组合为中心向两边延伸。人物的动势优雅地斜掠至马利亚覆着斗篷的肘部,又随着她左倾的身体转回,完美地传达了这样的意蕴:爱从不是静驻的,有付出便有回报。拉斐尔英年早逝,但在短暂的一生中,这位天才从未停止过自我超越。他有一种卓越的才能(像毕加索,但更伟大),那就是对艺术领域的每一个动向都能作出回应,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