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拉斐尔,人们可能只能想到《西斯廷圣母》柔和的笑容。其实他不仅仅爱画圣母,也画过大气开阔的《雅典学院》。如今,人们可以在意大利梵蒂冈宫签字厅见到这幅画。很少有人了解这位画家的个性,三杰中,他也许是最没存在感的一个。但真正梳理总结起来,才发现他在艺术上像海绵一样吸收各位大师的技术优势,化为己用,而且性格是天使乙方,有求必应。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得到了多位教皇的赏识,简直是开挂般的励志模范。
拉斐尔全名拉斐尔·桑西。比很多画家幸运,他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父亲乔凡尼·桑西是一名画家和诗人,还有自己的工作室。从小,拉斐尔就跟在父亲身后学画画。父亲教到一半,发现儿子实在是过于天才,自己的技术已经没法满足他的知识需求,便为他寻找合适的老师学习,但还没来得及找到就病逝了。
在这之后拉斐尔也没有放弃绘画。16岁那年,他来到佩鲁贾,进入画家佩鲁吉诺的画室学画。佩鲁吉诺是达·芬奇的同学,长着一张看起来好像永远在生气的脸,同时代的人将其视作“意大利最杰出的画家”。这位老师系统地教会了他绘画的基本功——研习构图、预设素描稿、绘制底图,以及把最终的作品雏形转绘于画框上。拉斐尔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绘画知识,并迅速地转为己用。
这家伙简直是个“拷贝机”。他最初成名于惟妙惟肖地模仿老师的作品,甚至让人难辨真伪。他绘制的很多人像,如果不标明作者,所有人都会以为是佩鲁吉诺的手笔。当时,佩鲁吉诺刚开始描绘“圣母的婚礼”主题,少年拉斐尔也投身于这一主题的练习中:在圣殿正下方,圣母玛利亚与圣约瑟的婚礼在一位大祭司的见证下举行,他将两位新人的手合在一起。
对比拉斐尔和老师佩鲁吉诺两幅不同的圣母婚礼主题画作,可以看出区别:学生在画面中呈现出更优秀的空间感,突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而老师描绘的横向檐壁以及人物的展现方式略显生硬。在拉斐尔的画里,众人围绕着中心人物呈圆形排列,这更利于展现出人物的姿态。借助于地上的石板铺面,以及随着空间从近到远的推移,人物的体型慢慢缩小,展现了拉斐尔对距离层次感更强的掌控力。
很快,年轻的拉斐尔再次出师。17岁那年,拉斐尔在画作中的署名已经排在同事之前,落款是“magister”,即“大师画家”。他不再以学生的名义绘画,而是能够以独立的身份签订绘画合同了。出师之后,拉斐尔青出于蓝,经常和老师佩鲁吉诺抢单,往往还更受甲方欢迎。《圣母加冕》,就是拉斐尔通过与老师佩鲁吉诺的工作室竞争而取得的首个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