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的名字出现在大部分人的脑海里应该都是从小学的课本上开始的吧。早就忘了学的是什么课文了,残存的记忆里也就只有比萨斜塔这个名字而已。
比萨城很小,从火车站走到奇迹广场也就20分钟左右。经过热闹的商业区,路过一条河,横穿一所普通高中的广场,穿过城门,比萨斜塔就巍然矗立在眼前了。
第一眼看到比萨斜塔的时候内心竟有一点小小的激动,上下打量,犹如打量一个从未见过但又熟悉的陌生人。比想象中高大一点,白一点,漂亮一点。
整个塔身是由白色大理石打造而成,规规矩矩的圆形塔身,精美的雕花及图案装饰,非常端庄大气。如果塔不歪,按照原先设计的那样修个100米,应该依然是个地标性建筑,举世瞩目的钟楼。
比萨斜塔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曾倾斜角度到过5.5度,经过一系列扶正项目,现倾斜角度3.99度。由于倾斜,已经成为比萨城的标志。
倾斜而不倒塌,可以说是建筑界的奇迹了。世界上的歪楼不少,可歪得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首当其冲,我这样说不为过吧?
为了扶正比萨斜塔,意大利人民可是想了许多办法。后来,伽利略的铁球实验又对比萨斜塔的举世闻名加持了一把。
据载,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错误观点。
还有文献记载,伽利略19岁时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
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正因为有了这些小故事,比萨斜塔才变得有血有肉,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比那冷冰冰的大理石有趣多了。